壮锦是以棉纱为经、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成锦的一门手工技艺。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绣工都是女性,而来自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小伙冀麒宇,学习壮族织锦(以下简称“壮锦”)技艺13年,成为连山壮锦技艺非遗传承人年轻群体中的佼佼者。
得益于家族传承,加上个人潜心研究,这位95后壮族小伙最近火爆出“圈”,由他所带领的“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时代新风”项目,日前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职教赛道金牌。
该大赛由教育部等十二部委和重庆市政府联合主办,共有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340余万个项目、1450余万人报名参赛。总决赛中,“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时代新风”项目是赛事中唯一的非遗类项目,也是大赛八年来广东粤北地区夺得国赛首金的项目。
“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饰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曾获中国民族服饰“十佳设计师”称号的冀麒宇说,希望能通过个人的努力,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技艺传承中来,展现非遗魅力,带动村民致富,赋能乡村振兴。
壮锦是当地壮族先民为日常所需,在传统织布机上以棉纱为经、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成锦的一门手工技艺。
2017年毕业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的冀麒宇是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连山壮锦技艺非遗传承人。在此次大赛中,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联合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以“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时代新风”为主题参赛。
“刚开始时,由于我们这一个项目属于文化类别,并不被人看好,因为大多人认为这是关于‘互联网+’的赛事,项目应呈现高新科技成果。不过,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创新非常有信心,决定试一试。”冀麒宇说,为了此次大赛,他们主要对壮锦技艺作出了四大创新:
织机的创新。以前壮锦织机操作复杂,技艺学习至少半年,织锦需要1个多月。经过改良后的织机,新人仅需3天便能上手,织锦工时也缩短一半。
面料的创新。在布料里增加了生物蛋白纤维,改善了传统面料的厚重感,增加了舒适性。
染色的创新。传统的壮锦只有黑、红、黄、蓝、绿5种颜色,且因为植物染色,色彩呈现极不稳定。为突破这一限制,冀麒宇除了沿用传统的植物染色法,还运用新的媒染剂和辅助剂,让壮锦从5色变成了220多种颜色。
设计的创新。得益于前三项创新成果,该项目所设计制作的壮锦,从服饰到家居家纺都能适用,运用的场景得到极大拓宽。
在历经10个多月与全球超千万人次的激烈比拼中,“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时代新风”最终凭借传统与创新的巧妙融合、别出心裁的设计理念和魅力独特的壮瑶风情,荣获总决赛金牌。这枚金牌是唯一的非遗类项目,也是大赛八年来广东粤北地区获得的国赛首金。
壮锦技艺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它曾是壮族地区农村妇女的生计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机械纺织设备大幅度的增加,传统手工织造逐渐被机器纺织取代,致使壮锦技艺的生存及传承从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断层。
冀麒宇爱上壮锦技艺,与他的太姥姥有关。来自吉田镇的冀麒宇,出生在一个壮锦技艺世代相传的家庭。2009年,太姥姥在弥留之际拉着他的手,一直重复着:“织壮锦你学会了吗?一定要学啊!”
回忆起这一幕,冀麒宇不禁哽咽。他介绍,随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服饰逐渐从生活中淡出,但是他的太姥姥一生坚持织壮锦,“因为她害怕有一天人们想再看一看壮锦,再穿一穿传统服饰时,没人会做了。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太姥姥已经不记得所有人的名字,但仍没忘记她织了一辈子的壮锦需要后继有人。”
就这样,年仅13岁的冀麒宇带着太姥姥的嘱托,开始了他的壮锦学习生涯。13年的光阴在一梭梭彩线、一脚脚织机中度过,逐行呈现的是一幅幅美丽的壮锦。而这也织就了他的别样青春。
“传承是责任,更是热爱。”冀麒宇坦言,最开始他心里始终有点别扭,“你看,织工、绣工大多都是女性,男孩子去学的真的很少,也招致周围不少异样的眼光。”但是在学艺的过程中,冀麒宇由此有机会深入地了解壮族文化以及家乡连山,从别扭到热爱甚至痴迷,冀麒宇发觉自己的生活再也离不开壮锦,他也从中找到了未来的奋斗方向。
让他坚定信心的是发生在2012年的一件事。当时,16岁的冀麒宇利用3年所学壮锦技艺,创作设计了一批壮族元素T恤,在连山七月香壮家戏水节上设摊售卖,没想到很快被抢售一空。
“传统的技艺依旧很受欢迎,群众其实非常喜爱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饰。”那时的冀麒宇认为,要传承,还必须要创新,为此他报考了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艺术设计,希望能够通过学习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再融合传统的技艺,把壮锦技艺发扬光大。
“非遗技艺不能只在几个人手里。”他认为,学习技艺耗时长是传承壮锦技艺的一大难题,制作成本高是传统民族服饰规模化生产的一大难题。“通过‘四大创新’,降低了从事壮锦技艺的门槛,缩短制作工时,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上来。”
在他看来,壮锦技艺传承好了,更多人喜欢并穿上了传统服饰,由此也能带动村民增收。目前,由冀麒宇创办的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已帮扶带动980人就业,学员普遍一年增收5万多元。“村民们在创新模式下就业更灵活,既能照顾家庭又不耽误务农,轻轻松松实现家庭增收。”
带着对家乡和文化的热爱,从少年到青年,从学艺人到非遗技艺传承人,冀麒宇有了新思考,迈出新步伐。
今年5月,冀麒宇加入连山“十大网红培育计划”。“连山的壮锦,在大湾区市场以及广西、贵州都很受欢迎。”冀麒宇介绍,为扩展销售渠道,他尝试过做直播,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掌握技巧不多,因此带货能力不强。
“一年的直播销售额不过几万元,感觉自己不存在把产品的优点说清楚,没能展示我们壮锦的独特一面。我希望能够通过培训,能掌握成为‘网红’的技巧,获悉流量‘密码’,利用互联网把非遗文化产品推广到更大的市场上,助力乡村振兴,为我们村民带来更多增收机会。”他的目标是,希望未来直播带货能达到合作社总销售额的30%,让连山非遗“触电”起飞。
如今,经过半年培训学习,冀麒宇在直播间已游刃有余。短视频里,他身着自制的壮族传统服饰,以连山“非遗+旅游”为主要内容,将壮锦、壮绣、大汤糍等非遗项目进行展示,文化典故信手拈来,技艺解说如数家珍,吸引了网友关注。“目前发的3条视频点击量已超过30万,达到了预期效果,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力求突破100万。”
通过直播,他更“招揽”了一些研学旅游团队来到连山,实地体验非遗,感受连山风情,为连山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赋能。
“无论是短视频宣传,还是此次夺得金奖,我希望能用更好更新的方式讲好连山非遗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故事。”冀麒宇表示,不管通过怎样的方式,他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并喜欢上壮锦和连山历史悠远长久的壮族文化,让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近年来,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扎实推进“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策略,全力做好非遗的普查、保护、传承、开发等工作,激发非遗新活力。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先后争取到100万元用于启航计划项目经费,实施壮瑶文化传承人才教育培训工程,组织编制非遗通识教材,联合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编制实施《连山非遗保护五年行动计划》。邀请省内外专家举办“非遗的传承、创意与共享”学术研讨会;投入近200万元培育嘉田锦绣、壮瑶风采、壮瑶宝、莲塘醒狮、卢屋寨砖窑等多个非遗工坊;多举措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等非遗“五进”活动,强化非遗整体性保护利用,用多元手段助力连山非遗“传下去”“走出去”。
经过多年的挖掘保护传承弘扬,连山目前拥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4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未来,连山将进一步推进非遗旅游服务产品、文创产品、创意礼品开发,不断壮大非遗文创产业,打响连山非遗文化品牌,提升连山非遗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少数民族地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